【在浏览博客时发现了这篇文章,转载过来分享读一读,为什么要读书?读的真的仅仅是书吗?】
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许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籍都成过眼烟云,不复记忆,其实他们仍是潜在的。在气质里,在谈吐上,在胸襟的无涯。当然,也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中。 ——三毛《关于读书》
读书于我,或许没那么至关重要,但也是不可或缺的。从某一方面来说,我也并没有那么喜欢读书,看的书也很是狭窄。换句话说,我自己就是一个狭隘的读者。我曾尝试着看一些所谓的大思想家的著作,可今日的我,仍然看不懂文字背后的真正含义,我的唯一感觉便是晦涩难懂。
我为什么读书?最初阅读,原因十分简单,单纯地应付考试,到如今应付每月的两篇读书笔记。一年过去了,可以说读书并没有给我带来多大改变。我想这就是现实,读书不会改变我们,好人依旧是好人,而坏人,也不过是被文学修饰过的坏蛋。
在小说之中,我认识了很多人。我写着读后感,从某一角度对书中人物的迟疑猜忌大加批评,却渐渐地发现,原来他们就是我。若我是他,若我是《茶花女》中的阿尔芒,我依旧也会强烈地嫉妒,如他一般愚蠢地质疑。若我是《海的沉默》中的女主角,我也只能用沉默进行着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坚定地捍卫着自己的尊严与人格。一句再见便是我唯一可以诉说的言语。
我说着他们拘泥于礼法,局限于形式,受缚于现实之中,却不想,原来自始至终,我始终也是这样一个人,我甚至都找不到一个真正的自己。我早已习惯公式化的生活方式,辗转于在学校、宿舍、食堂之间。我盲目地忙着,成为一个没有时间痛哭一场的现代人。
没有人是完全自由的,我们生活于这世间总会有点束缚,有点压力,总会有这样那样的身不由己,言不由衷。我们所失去的一些自由,恰恰是我们想要身处于大环境之中必须放弃的。因为,我们是一个人,而不是一个单独的存在。
我想这些小说中的人物便是这个社会中一些人或者是大多数人的缩影,即使这本小说写于一个世纪之前,小说中的某个人物依旧可以在当今社会之中找到一个相似的具象表现。自此,我开始在书中找寻着一个相同的自己。然而人人都是独一无二,这便是许多如我一般的读者们在不断阅读而没能在书中找到的完整的自我之后学到的经验。
有人说,读书是出于对生活的反抗。当你全身性地投入其中,阅读便会使我们从尘世中脱离,产生一种超然于现实的不真切之感,进而让我们以一种不一样的姿态思考一些问题。这种阅读给人以时间不复存在之感,我们甚至模模糊糊地生出某种永恒之感。在我看来,倒是与从入梦到梦醒整个过程有些相似。
当然,这种瞬间的抽离于肉体的错觉是短暂的,然而却是如此的珍贵与难得。这种经历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切身感受到的。首先你要完全专注于你所看的文字之上,可能还需要一些写作背景或者个人经历作为支撑,其次更为重要的是一种共情的能力。有时候无论你多么想去感同身受,都是徒劳的。如果你曾有这种经历,那么我想你是幸运的。在这庸碌却也瞬息无常的生命之中,你以另一个身份进行了一次奇异的生命旅程,这难道不值得庆贺吗?
当你翻开并且阖上一本书,这位作家,便缩小,简化成了一个“物”。我们可能因为一本书而喜欢上一个作家,又或者因为这个作家而喜欢上他的许多作品。这些作品本就是赋予了情感的文字集合,它赋予了情感一种形式,而读书本就是两种思想的相互交融。你可以对作者的思想大为赞赏,甚至有灵魂相互呼应之感,你也可以对他的世界观不屑一顾,弃之如敝履。这都没有关系,我们本就有自己的思想,若能找到一种相似或者完全不同的思想对自己的进行扩充,这何尝不是一件美事。若是我们在读完一本书之后,依然能够记得书中的一些语句,一些想法,这难道不能称之为一次成功的阅读吗?